佛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5~2017年)

佛府办〔20155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发展,根据《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东部)》,结合《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20152016年)的通知》及文化建设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实践基础 

  (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南海、顺德、高明3个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项,省级项目38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个,文化资源丰厚。所辖南海区、顺德区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区),禅城区、三水区、高明区为广东省“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县(区)。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高。 

  佛山市辖5个区,共32个镇(街道),411个社区居委会,328个行政村。全市总面积3798平方千米,2014年末常住人口73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86万人)。2009年以来,佛山作为广东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南海区成为广东省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典型的地级市行政架构、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佛山构建城乡一体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广阔天地和坚实保障。 

  (三)文化发展定位清晰精准。 

  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到“文化导向型城市”,城市文化定位逐步提升。20152月,佛山赢得“全国文明城市”殊荣,同时奏响了建设“创新创造活跃、岭南风韵突出、城乡服务均等、城市形象鲜明”的文化导向型城市的号角。 

  (四)创新实践敢为人先。 

  南海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禅城、南海、顺德3个区同时创建广东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佛山申请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探索文化领域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成立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法定机构),实行理事会制度,探索“管办分离”的文化事业发展新路;打造跨区域、跨行业、多层次(成员馆+总分馆)的佛山市联合图书馆服务体系,率先推出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无差别待遇的二代身份证免押金书刊借阅、读者自主参与图书采购等服务举措,均是佛山先行先试、具有开创性的文化实践。 

  (五)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健全运行有效。 

  市、区重点文化设施辐射带动作用强,全市12家区级以上图书馆和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镇(街道)文化设施整体水平较高,拥有29家省特级文化站,其中12家为广东省百佳文化站。全市社区(行政村)文化设施按照“五个有”标准基本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设施室内总面积约130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1800平方米。群众文化丰富活跃,社会力量办文化蔚然成风,城市文化氛围浓郁。 

  (六)主要问题与薄弱环节。 

  佛山城市空间格局呈组团式分布,各区各镇(街道)之间,面积、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城乡文化建设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镇(街道)、村(居)文化建设明显落后于全市整体水平,基层文化工作专职人员和辅助人员队伍建设也缺乏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同时,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常住人口中近半为外来人员,这个庞大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还有待加强。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加强改革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发展,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创造活跃、岭南风韵突出、城乡服务均等、城市形象鲜明”的文化导向型城市。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落实全市各级政府主体责任,调动社会力量助推公共文化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协同推进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强化统筹、市区同创。统筹推进各区、镇(街道)、村(居)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禅城、南海、顺德区创建广东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市共同打造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构建“大文化”工作格局,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实行多部门协调联动、政策配套、共建共享,加强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的集成、整合,提升服务效能。 

  3.全面达标、重点突破。对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查漏补缺,提档升级,所有项目全面达到或超过创建标准规定的指标。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结合佛山实际,优势方面再上台阶,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4.文产融合、突出特色。推动文化与产业、文化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比翼齐飞。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凸显岭南风韵和水乡特色。发挥传统文化资源和活动优势,不断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巩固、挖掘和打造一批新的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带动作用。 

  三、目标任务 

  在两年(20152017年)创建期内,基本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均等、优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并在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助力城市建设提升、文化塑造传播城市形象3个方面形成突破,以创建示范区为抓手,以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为发展战略,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实现由城市升级到城市升值的提升。 

  (一)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文化民生。 

  以打造“城乡十分钟文化圈”为抓手,提升各级文化设施建设,再造文化力量,优化文化配送,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构建“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二)以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助力城市建设提升。 

  利用我市丰富的文化遗产,着力挖掘文化内涵,强化城市建设中的文化特色,以30个特色古村的活化利用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民办文化场馆的集聚发展优化城市人文环境,增加城市形态中的文化元素,改善市民人居环境。 

  (三)以文化塑造传播城市形象提升佛山软实力。 

  发挥文化在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中的独特作用,以文艺精品创作、民俗品牌活动和多彩文化形态树立城市新形象,增强城市向心力和凝聚力,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四、重点工程 

  (一)“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工程。 

  1.高标准建设市、区重点文化设施。以政府投资、BT合作、社会投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约20亿元,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2016年底前,市图书馆新馆完善各项服务功能,实现全面开放。市科学馆、青少年宫、文化馆、佛山大剧院等市级文化设施两年内展现新姿,佛山新城文化中心成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地标。加快推进禅城区文化馆迁建与区图书馆扩建、南海樵山文化中心、顺德区群众文化艺术馆、高明西江新城文化中心建设,发挥重点文化设施的辐射能力。 

  2.以社区化推动均等化。实施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升级行动,全市90%的镇(街道)文化站达到广东省“特级文化站”标准,容桂等特级文化站完成改造提升、功能拓展。2015年和2016年,市级层面分两批开展“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示范镇(街道)、示范村(居)创建工作,评选、命名10家示范镇(街道)、10家示范村(居)。在行政村(社区)文化室“五个有”基础上,着力推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80%的村(社区)统筹建有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配套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完善覆盖全市的“城乡十分钟文化圈”。 

  3.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错时开放时间不低于总开放时间的三分之一,不断完善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效能。进一步加强科学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免费开放,向社会公示免费开放项目,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并逐步形成等服务品牌。 

  (二)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工程。 

  1.依托“佛山文化”系列新媒体,搭建公共文化供需对接平台。以“佛山韵律”“魅力佛山”系列文化活动为统领,以“佛山文化e网通”为主要对接平台,以镇(街道)、村(居)为重点,深入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按需配送文艺演出、讲座、展览、电影放映、图书借阅等服务。在城乡广泛开展歌咏、广场排舞、篮球赛、龙舟赛等群众文体活动,以文艺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打造本土特色文化服务品牌,推动“文化惠民”向“文化悦民”升级。进一步擦亮“文艺大讲堂”“花开四季文化禅城”“乐活南海”“龙腾四海·凤舞水乡”“读者自主采购借阅服务”“创艺时光”艺术展览与品鉴会、“私人订制·艺术家”“电召诗人”“周末大戏台”粤剧折子戏公益展演、“行走佛山”公益展览讲座进基层、“文化新干线”等服务品牌,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培育一批紧密对接群众需求的个性化、分众化服务项目,力争取得全国影响。 

  3.广泛开展文明共建、文化共享“结对子、种文化”活动,深入实施“和风鸣畅”等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行动。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各配备1台流动服务车,制度化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各级图书馆每年下基层的流动服务次数不低于60次,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12场以上,流动展览10场以上。市、区、镇(街道)文化部门合力支持、指导村居文化活动实现“五个一”(每村形成一个以上特色文化品牌、每村每月放映一场以上电影、每季度举办或引进一场以上文艺演出或群众文化活动、每半年举办一个以上文化展览、每年举办一次以上文体培训班)。 

  4.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提升革命老区村居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根据本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按照精准扶持的原则开展文化扶贫,实施革命老区村居公共文化服务扶持项目。 

  (三)文化力量再造工程。 

  1.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设立民办文化场馆开办和免费开放专项补助,鼓励社会力量捐建或自建公共文化设施,扶持民办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非盈利的民营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提供基本文化服务项目,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鼓励基层文化设施以试点方式探索社会化运营。 

  2.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制定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意见和目录,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范围,有效增加文化服务的供给。出台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的相关政策,探索建立面向服务提供方的文化消费补贴机制。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门票。 

  3.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落实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3名以上,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行政村(社区)文化室(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至少配置1名公共财政补贴的文化工作人员。 

  4.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构建规范化、常态化、品牌化、专业化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助力“志愿者之城”建设。建立和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2017年,全市注册文化志愿者总数达到10000人以上,力争2018年达到常住人口的千分之二。总结推广“社工+志愿者”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将文化志愿服务融入城乡社区治理。 

  5.培育和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实施群众文化团队扶持项目,建立群众文化活动交流平台,每个行政村(社区)业余文体团队不少于3支。调动协会、社团、民办非企业等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 

  (四)数字文化服务工程。 

  1.加强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结合“智慧城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的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利用数字化资源、智能化技术、网络化传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提升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数字文化设施配备和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方便基层群众以多种方式使用公共数字产品与服务资源。 

  2.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统筹协调、共建共享。统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农家书屋、智能图书馆、电视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城乡电子阅报屏等数字文化项目,搭建“佛山文化e网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服务预约、场馆预订、图书借阅、节目欣赏、知识讲座、在线展览等服务,使数字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深入百姓生活。 

  3.建设智能图书馆群。推动佛山市联合图书馆、顺德区公共图书馆集群之间的互通互联及其成员馆的智能化管理。通过多方合作模式,新建42家智能图书馆(含自助图书馆、街区图书自助借还机),其中南海区20家、顺德区10家以上,全市智能图书馆总量达到60家。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社区、园区、商业综合体等公共场所,形成布点合理、方便快捷的智能图书馆群。 

  (五)历史文化兴盛工程。 

狮武术)、南海区大沥镇(粤曲)、顺德区(粤剧曲艺)4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2016年)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申报创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52017年),挖掘、传承、弘扬优秀民间文化。 

  2.做好古村落活化传承。以30个古村活化传承作为引领和示范,整理记录古村、名村中的传统建筑、民间节庆、习俗、非遗项目、名人典故等历史资源,挖掘研究其中的文化内涵;完善村史展示、图书室等文体设施建设;培养本土讲解员,增加居民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引入专业机构开展合作,为文艺创作、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提供特色文化载体。 

  3.整合提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品牌。发挥佛山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重点抓好“佛山韵律·和风鸣畅”系列文化艺术活动、佛山秋色欢乐节、禅城行通济、中国(佛山)陶瓷艺术节、珠三角休闲欢乐节、南海观音文化节、中国(顺德)岭南美食文化节、顺德龙舟文化节、顺德水乡民俗文化节、高明绿色欢乐节等特色民俗节庆活动,彰显城市魅力。打造“一镇一品”的文化民俗活动,“非遗进社区、进校园”“万家灯火万家弦”等群众文化活动,滋养百姓精神家园。 

  (六)书香佛山全民阅读工程。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图书馆在促进全民阅读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公共藏书和公共图书馆建设,壮大佛山市联合图书馆服务网络。2016年末,全市人均(以常住人口计)占有公共藏书达到1册以上,公共图书馆持证率超过10%,佛山市联合图书馆成员馆超过100家;公共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1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06册以上,人均到馆0.5次以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以“国际儿童读书日”“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重要节点,统筹策划“崇文佛山·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擦亮“阅读春天”“禅城经典诵读”“书香南海”“好学顺德”“高明读书节”“崇学三水”等品牌,推动全民阅读常态化、长效化,打造“书香佛山”,增强社会发展的创新力量和道德力量。 

  (七)新市民文化暖心工程。 

  加强异地务工的人文关怀,积极推送文化服务进园区、进企业,培育企业文艺团队和骨干。鼓励和支持园区、企业建设文化广场、自助图书馆及街区图书自助借还机等公共文化设施,打造企业文化俱乐部。继续办好“筑梦佛山”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青工作家讲师团“作家走基层,给力正能量”励志讲座等品牌服务项目,举办“产业工人文化节”等以新市民为主角的文化活动,为新市民融入佛山搭建文化通道,提升城市人文氛围。 

  (八)特色文化片区打造工程。 

  依托我市丰富的文化遗产,着力挖掘文化内涵,强化城市建设中的文化特色,增加城市形态中的文化元素,改善市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禅城区祖庙—东华里特色步行街区、梁园历史文化街区、仁寿寺历史文化街区、石湾“陶醉文化街区”,南海区千灯湖片区、博爱湖片区、听音湖片区、康园(康有为故居)、梦里水乡,顺德区佛山新城文化中心、清晖园街区、逢简水乡景区、华侨城文化旅游片区、香云纱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重点文化片区建设。 

  (九)文艺精品锻造工程。 

  以文艺创作和精品工程塑造城市形象。实施精品带动战略,修订完善《佛山市文艺和新闻出版精品(精英)扶持资助实施办法》,激励名家、名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影视节目、出版物等公益文化产品,对具有佛山特色和重要艺术价值的原创艺术产品以及民间艺术生产、传播给予扶持。依托国家和省级平台,办好“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大赛、广东省“九江龙”散文奖、广东省“大沥杯”小说奖、广东省“桂城杯”诗歌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高水平赛事,带动佛山文艺精品创作繁荣发展;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一批如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等兼具地方特色和全国影响的剧目,塑造文艺创作的地方品牌;发挥艺术创作优势,搭建市场与艺术家群体之间的平台,实现佛山文化“走出去”。 

  五、研究课题和制度设计 

  (一)开展《佛山市构建城乡一体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全面盘点一市五区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梳理总结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深入分析薄弱环节和发展瓶颈,开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课题研究,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城乡联动机制、优化公共文化供给机制、新市民文化融入机制为重点,提出佛山市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政策建议。主要内容包括: 

  1.城乡文化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2.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3.佛山市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瓶颈分析。 

  4.重点开展4个子课题研究。 

  (1)佛山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研究。 

  (2)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研究。 

  (3)佛山市优化公共文化供给机制研究。 

  (4)佛山新市民文化融入机制研究。 

  5.佛山市构建城乡一体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二)市、区合力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建设制度设计体系。 

  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市、区两级统筹协调、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分层出台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服务标准、建设规范、扶持政策、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和文件,合力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建设制度设计体系,全面提高示范区创建的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为佛山文化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1.市级层面,在两年创建期内,力争形成以下制度设计成果: 

  (1)《佛山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 

  (2)《佛山市城乡一体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实施意见》。 

  (3)《佛山市文化消费补贴实施意见》。 

  (4)《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 

  (5)《关于加强新市民文化服务的指导意见》。 

  (6)《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 

  (7)《佛山市文艺和新闻出版精品(精英)扶持资助实施办法》(修订)。 

  (8)《佛山市联合图书馆标准化建设规范》。 

  2.区级层面,根据各区公共文化建设的不同特点和实际需要,分别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传统文化保护扶持、骨干群众文艺团体扶持鼓励、文艺精品创作扶持、文化消费专项补贴、文化公益发展基金等方面,制定或修订相应的扶持政策及实施细则,确保制度设计成果落地实施。 

  六、三大亮点 

  (一)市区同创,全民共享。 

  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统领,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结合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高标准完成好全市创建国家示范区的各项任务;高明区、三水区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区实际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之路。市区合力提高文化民生福祉,确保735万名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顶层设计,体系完备。 

  在扎实开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市、区两级统筹协调,分层出台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服务标准、扶持政策,合力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建设制度设计体系,全面提高示范区创建的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 

  (三)创新引领,示范带动。 

  培育、评选一批文化服务创新项目,力争取得全国影响。如,完善佛山联合图书馆服务体系,依托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电视图书馆、汽车图书馆等服务方式,打造全面覆盖、互通互联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以补“供方”(服务机构)为主的方式,建立完善全市文化消费补贴机制;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探索法定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农村文化自治,创新基层社区文化治理。 

  七、保障机制 

  (一)组织协调机制。 

  成立佛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统筹、指挥全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鲁毅担任,副组长由副市长麦洁华担任,成员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各区区长以及宣传、文化、财政、发展改革、住建管理、国土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体育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副秘书长邓灿荣兼任,副主任由市文广新局局长俞进兼任。同时,成立佛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专家咨询组,指导申请、创建和制度设计研究工作。 

  各区、各镇(街道)参照市的做法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对照创建标准和本规划制订本区、镇(街道)的创建工作方案,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南海区要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动态管理机制的要求做好创建后续工作,继续领跑全国。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结合广东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高标准完成好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各项任务。高明区、三水区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区实际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色发展路径。 

  市、区层面分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长效机制,确保示范区创建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常态化提升。 

  (二)经费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大文化财政投入,保障落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经费。各区参照我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测算、落实本区常住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创建期内确保各级财政文化事业费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公共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稳步提高。此外,积极筹措其他财政资金投入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并吸引和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领域。 

  (三)制度支撑机制。 

  研究制定《佛山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和《佛山市文化消费补贴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出台《佛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管理实施意见》《佛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信息报送与宣传工作方案》和《佛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方案》,保障创建工作顺利实施。 

  (四)监督考评机制。 

  建立和完善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监督考评机制。市人民政府与各区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市、区人民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并定期对各区、各责任单位创建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创建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考评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每年评选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重视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营造示范区创建的良好氛围。 

  二○一五年九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