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

 

  【综述】 2015年,佛山市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推动电机能效提升,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全面开展电厂“超洁净排放”改造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完成40个项目合计427万平方米绿色建筑,位居全省前列。深入开展大气环境整治,淘汰整治高污染燃料小锅炉495台、淘汰黄标车5.53万辆、整治VOCs排放重点企业95家,全市 PM 10 PM 2.5浓度比2014年分别下降12.1%13.3%。重点推进水环境整治,基本完成42条“一河一策”河涌整治,22条河涌基本指标达到Ⅴ类水标准。全力推进汾江河、西南涌、水口水道、芦苞涌等广佛交界河流整治,广佛交界区域水环境整治问题挂牌督办摘牌。完成全市省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标准化建设,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积极筹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工作,顺利通过省专家组预评估。继续推进低碳试点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绿城飞花”主题绿化景观建设扎实推进,62个亮点工程项目完工11个,基本建成西二环高速南海段生态景观林带和佛山一环南延线顺德区高赞立交和番村立交绿化景观提升。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新建禅城王借岗、南海三山、高明南蓬山、三水九道山等7个森林公园和禅城绿岛湖、南海丹灶、三水云东海等6个湿地公园,完成乡村绿化美化工程100个、山上造林1146.67公顷,其中碳汇造林300公顷。

  (陈永婷)

  【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5年,佛山市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实施科学治理,出台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及治水、治气等系列文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以“环保执法年”“环保法治年”为引领,严格环境执法,构建社会共治的“大监管”体系。

  大气污染防治。继续开展大气源解析,采取“对症”的治理手段,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优化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实现空气自动监测网络镇街全覆盖。以提标改造为引领,完成电力行业“超洁净排放”改造,推进陶瓷企业、玻璃企业、铝型材企业、重点VOCs排放企业的整治提升,强化工业小锅炉淘汰整治,完成全市油库、加油站及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开展餐饮油烟污染控制。2015年,佛山市共淘汰黄标车5.5万辆,全市除国道、高速公路外已全面禁行黄标车。开展黑烟车专项整治,在全市推广使用黑烟车电子抓拍系统,建设黑烟车电子抓拍卡口22个。全市每日投入30多万元用于道路洒水降尘,加强城市扬尘污染联合巡查,开展工地扬尘排污收费,城市扬尘控制取得明显成效。

  水环境整治。分批推进227条重点河涌“一河一策”整治,基本完成第一批42条河涌整治任务,总投资约75亿元。全市已建成53家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污水处理厂覆盖城乡。推进重点排污企业污水管网及排放口规范化整治,推动建设总量控制系统,对污染源排放总量和浓度实施“双监控”,是全省唯一开展该项工作的城市。

  环境执法。全市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11.67万人次,现场检查企业4.35万家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 1590宗,罚款金额6974万元。环境执法实现四大转变:一是从常规监督向全方位执法转变。实施全天候执法,将夜间执法常态化,坚持开展“三不三直五结合”(“三不”指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三直”指直奔现场、直接督查、直接曝光;“五结合”指明查与暗查相结合、日常巡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昼查与夜查相结合、工作日查与节假日查相结合、晴天查与雨天查相结合)突击检查方式,开展以专项执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等为手段的环境保护大检查,保持执法高压态势。二是从传统执法方式向现代化执法方式转变。强化自动监测数据执法应用,全面启动移动执法系统,利用无人机航拍服务对企业进行侦查与精细化拍摄。三是从环保部门单一执法向政府多部门联合执法转变。加强“环保警察”执法,立案66宗,破案38宗,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四是从粗放式执法向精细化规范执法转变,逐步推进环境监察网格、村级工业区环境整治网格、环保社会监督网格“三网合一”。

  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广泛发动社会监督,聘请环保社会监督员及环保志愿者,促进公众监督企业环境行为。建立执法与宣传联动机制,推行阳光执法。通过签订责任书、公开承诺、信用评价等手段,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姚 瑾)

  【生态农业发展】 2015年,佛山市通过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减量化农业生产、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源防治、推进再利用农业生产、推广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等,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载体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五大支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形成种植业以高值花卉苗木、优质蔬菜种植为主,水产业以桂花鱼、加州鲈等优质鱼养殖为特色,畜牧业以环保生态畜禽养殖为重点的农业产业格局。种植业、水产业、畜禽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33.7%40.7%19.7%。其中,花卉种植、水产养殖逐步成为佛山农业的优势产业,市场占有量均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

  减量化农业生产。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数量,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增产增收节本效果明显。至2015年,佛山市南海区、高明区被列为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面积2.07万公顷。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至年底,全市有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3个、无公害农产品104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农产品23个,有省级农业类名牌产品28个。引进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水肥一体化示范种植。

  畜禽养殖污染源整治。开展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工作,督促各区推进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全市全年共完成292家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或关闭搬迁,占规模化养殖场总数的80%。制定《佛山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方案》,全面启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并启动一批项目建设。

  再利用农业生产。推广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利用技术,减少养殖废水排放,降低河水的养殖污染,有效降低渔业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开展水产品加工下脚料的再利用,利用加工罗非鱼过程中的鱼皮、鱼鳞等下脚料开发鱼粉、鱼油等水产饲料原料,建立起罗非鱼价值链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引进新型养殖技术和模式,推广“猪鱼结合”“禽果(鱼)结合”和“干式养殖”等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组织有条件企业开展生产条件认证工作。  生态种养。大力推进大棚种植、节水灌溉、温室育种等设施农业建设,至年底,全市大棚种植面积453.33公顷、节水灌溉面积733.33公顷。大力推广耕地轮作机制,实现稻—稻—菜、花—稻—菜等耕作制,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农作物。引进推广农业优质高效品种,着力提高农业单位产值,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优质鱼养殖面积占塘鱼养殖面积超过40%。  农业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开展夏、秋收秸秆禁烧巡查,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企业购买(或加装)配套秸秆破碎抛撒装置收割机进行作物收割,推进秸秆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生物菌剂快速腐熟还田、秸秆集中堆沤还田和秸秆覆盖作物还田等技术。

  【林业生态建设】 2015年,佛山市正式开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并将其列入全市城市升级重要工作任务之中。围绕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建设,完成一环南延线番村和高赞立交、西二环南海段40千米景观林带的建设;新建禅城王借岗等7个森林公园以及绿岛湖等5个湿地公园;完成建设100个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新建一批村居公园;完成山上林分改造1146.67公顷,其中碳汇造林300公顷。2015年,市域森林覆盖率34.8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42%,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36平方米。  市公安局森林分局组织开展“蓝天行动”和“雷霆行动”,查办涉及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23宗,查获各类野生动物1万只(头)以上。加强森林防火检查与巡查,举办森林防火演练,提升各区森林消防队员森林火灾扑救水平,全年全市没有发生较大森林火灾。基本完成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超额完成省级生态公益林扩面任务,全市生态公益林扩面3133.33公顷。

  (许锦华)

  【节能与循环经济】 2015年,佛山市全力推进节能与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单位GDP能耗下降

  5.64%20112015年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1.32%,完成广东省下达佛山市的“十二五”节能约束性指标。强化重点用能企业监管,全年完成144家重点用能单位的现场节能监察。完成85个项目共14.99万千瓦的电机能效提升补贴项目核查工作,发放补贴资金2016万元。积极开展节能与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创建,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为17个第五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之一,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3家单位成功获得第二批“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称号。此外,推广使用国Ⅴ车用燃油,行政区域内所有加油站全部销售国Ⅴ车用柴油。

  (谭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