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综述】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是省运之年,是佛山市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之年,在这一年中,体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提出的“四新”和“四个一流”的要求,和市提出的“精彩省运、活力佛山”的主题,全力以赴做好省运会各项筹备、组织和备战工作,使第十二届省运会实现了历届最具特色、综合效益最好的目标,极大地促进了佛山市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三大业务的全面、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可以说“十一五”体育事业起步顺利,开局良好。
【圆满完成省运会各项筹备和组织工作,实现了“四个新”和“四个一流”】 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于2006年11月18日在世纪莲体育中心隆重开幕,11月25日在岭南明珠体育馆胜利闭幕。本届省运会有参赛代表团21个市共1万多人参加31个大项比赛,其中佛山市承办23个大项。四年一届的省运会既是展示全省人民良好精神风貌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大盛会,又是全省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大比拼,更是检验各市竞技体育的大舞台。全市体育系统作为承办和参加第十二届省运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力以赴、全情投入,按照省提出的“四新”和“四个一流”的要求,和市提出的“精彩省运、活力佛山”的主题,把第十二届省运会办成了一届最具特色、综合效益最好的省运会。
为承办好省运会,市政府投资15亿元,新建世纪莲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体育场和岭南明珠体育馆。各区也高度重视承办省运会比赛场馆的改造维修工作,拨出专项经费,按照省运会的竞赛标准进行改造维修。新场馆建设和旧场馆维修改造工作,为省运会提供了一流的设施。新场馆国际化的标准和高水平的运营,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国际体育组织官员的高度赞扬,为今后承办全省、全国乃至国际体育大赛留下了宝贵的体育资源,全面提升了佛山承办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
围绕佛山承办的23个竞赛项目,各区成立赛区筹委会和单项竞委会。筹委会竞赛部认真组织裁判员和竞赛管理干部培训,认真做好省运会竞赛器材采购等工作;信息通讯部加强了智能化建设,建立了对外宣传、成绩处理、指挥调度、辅助管理四大功能为目标的网络系统,实现了场馆信息、竞赛成绩等与省运会组委会、市筹委会互联,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布成绩。从整体情况看,省运会的组织工作没有出现因场地保障条件不到位或竞赛器材、设施设备运行不正常而导致的竞赛事故,实现了“一流组织”的要求。
第十二届省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佛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佛山人民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充分显示了佛山各级的整体工作水平。
【顽强拼搏,勇创佳绩,佛山体育代表团出色完成了省运会参赛任务】 本届省运会共设游泳、跳水等31个大项,583个小项,参赛运动员达到6530人,共产生657枚金牌,并设有代表团奖牌奖、代表团总分奖、代表团少年四类五项团体总分奖、突出贡献奖和代表团体育道德风尚奖。佛山体育代表团派出了由运动员、教练员、领队、工作人员组成的901人代表团,参加了27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了大会所设的7个奖项中的6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即代表团总分第二名,陆上五项第二名,水上五项第二名,重竞技五项第二名,球类五项第二名和突出贡献奖第二名,代表团金牌数第三名)并获得代表团体育道德风尚奖,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充分展现了佛山市的综合实力和竞技体育实力,在比赛中,佛山市运动员共有1人1 次打破1项广东省最高纪录,7人8次打破了8项省少年甲组纪录,3人3次打破了3项省少年乙组纪录。
佛山代表团能够取得优异成绩,是市委、市政府长期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结果;是全市一盘棋,五区对全市体育工作长期支持的结果;是代表团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全体教练员、运动员、工作人员平时艰苦备战的结果。佛山市体育代表团不但取得竞技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还锻炼出了一批优秀干部,培养出了一批优秀骨干教练员,涌现出一批可在未来几年在国内外大赛上争金夺银的新人。佛山代表团摸索出的一整套可行的、系统的训练指导动作模式,为佛山市在以后的各级比赛中夺取良好成绩提供了整体运作思路和方法。与此同时,省运会推动了全市业余训练工作,无论是在训练场馆、训练器材、设施、设备等硬件的配套,还是在科学训练方法和组织管理经验的引入上,都有了新的进步,这对于佛山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围绕“百年省运”,掀起群众热潮,为省运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为了把第十二届省运会办成“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形成全市人民了解省运、关心省运、支持省运、参与省运的良好氛围,以活动促宣传、宣传促活动。市体育局深入挖掘“百年省运”,以纪念“广东百年体育”为核心,以“6·26”纪念广东百年体育、迎接奥运会暨广东省第七届体育节启动仪式和文体晚会为主线,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省运会的热潮,营造出“人人当好东道主,我为省运作贡献”的良好社会氛围。并经过认真总结广东体育发展历程,征求多方意见,提炼出了以“敢为人先、博大兼容、拼搏奉献、为国争光”为核心的广东体育精神,使体育与文化充分结合。
同时,围绕“精彩省运、活力佛山”的主题,与媒体合作,精心策划各类活动。如与佛山电台合作举办了百村篮球赛、与佛山电视台合作举办了佛山超级足球联赛、承办第十届世界青年花样游泳锦标赛、全国体操锦标赛、香港明星足球赛、国际咏春拳比赛、新场馆开放日等18项各类活动,与《中国体育报》、《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等大型媒体进行深度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开展社会宣传和组织新闻报道工作,全方位、深入地报道了百年省运,在省运会期间,邀请了国际篮球巨星麦迪到佛山访问;邀请了奥运会冠军刘翔为省运会题词;邀请了以谭咏麟领衔的香港明星足球俱乐部为省运会拍摄公益宣传片,推介了活力佛山,提升了佛山的城市知名度和城市形象,在促进和提升省运会宣传的同时,让市民参与省运会,极大地促进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
【体育产业及其他各项体育工作全面推进】 第十二届省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佛山市体育产业及其他各项体育工作是一个全面的促进和提升。本届省运会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市场运作模式,借助百年省运会的品牌,向社会推介省运会资源,得到了全市上下、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得到了企业界的大力支持,共有70多家企业参与赞助省运会,共筹集现金、实物及服务等共3200多万元;省运会票务开发收益达300多万元,是迄今为止综合效益最好的一届省运会。实现了本届省运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同时,举办了世界青年花样游泳锦标赛、香港明星足球赛、全国体操锦标赛等一系列的国际、国内比赛,培育了竞赛市场,培养了一批体育赛事组织、运作方面的人才,为佛山市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体育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佛山市销售体育彩票2.04亿元,筹集公益金1836万元。
按照推进城市可经营项目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市把新建场馆实行市场化运营的工作,列入省运会筹备工作同步考虑,积极探索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新模式,经过公开招投标的程序,把“岭南明珠”体育馆交给中体产业集团联合体特许经营30年。把世纪莲体育中心交给市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实行市场化运营。佛山的做法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国家体育总局王钧副局长在视察佛山体育工作时指出:佛山在建设场馆的同时,就注意抓好了场馆的赛后利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实行多元化模式,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
另外,体育人事、科技、教育、宣传、行业行风和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都紧紧围绕第十二届省运会的中心任务,统一思想,全心全意地做好各项协调、保障、服务工作。(胡建中)返回
医疗卫生
【综述】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卫生厅的大力指导下,全市卫生系统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农村社区和医疗保障体系等工作重点,从抓好机制和制度创新、监督和服务强化、能力和水平提高入手,坚持以人为本、整体推进、突出重点、高标准地抓好工作落实,全市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较好成绩。卫生保障和疾病防控、农村医保和社区卫生、医疗监管和费用控制等多项工作受到省、市有关部门好评。特别是医疗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门诊、出院病人各为4014.37万人次、54.23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0.25%、10.15%。手术台数23.3万,同比增长7.29%。每病人平均住院天数9.8天,病床使用率85.53%。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40.28%。2006年,每门诊人次费用76.74元,增幅比上年同比下降3.03%;每出院病人费用5282.90元,增幅比上年同比下降3.96%,其中药费增幅下降7.91%。总体说来,在业务总量增长10%的情况下,业务总收入仅增加6.17%。各项指标均实现了控制目标,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
【卫生保障能力全面提高】 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有了新进展。加快了公共卫生三级网络建设,着力完善市、区、镇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市中心血站主体建设工程于11月顺利封顶。镇级卫生监督分所建设得到发展,南海区由原有的17个镇卫生监督分所,整合为8个独立设置、由政府财政供给的镇级卫生监督分所。三水区设立的6个镇级分所、高明区设立的3个镇级分所,均已全部挂牌运作。南海区还建立了村级卫生监督协管制度。2006年佛山市卫生局在广东省卫生监督工作会议上介绍了镇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经验。对《佛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佛山市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组织进行了完善和修订,提高了各类预案的规范性、操作性和可评估性。制定了《佛山市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6~2010年)》、《佛山市肝吸虫防治规划实施方案(2006~2010年)》、《佛山市鼠疫防治“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佛山市流感等部分传染病监测方案》等一系列防病工作规划。组织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防控人禽流感疫情和鼠疫疫情控制应急演练。11月,市疾控中心联合省疾控中心和南海区疾控中心,组织开展了鼠疫疫情控制应急演练。深化了卫生监督量化管理,佛山市卫生系统率先在全省推行公共场所、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完成了全市集中式供水单位和公共游泳场所(馆)量化分级评审工作。完成了预防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工作,全市55个镇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门诊全部通过了省卫生厅考核验收,其中34个为示范门诊、21个为规范门诊。全市免疫规划工作继续保持高质量运转,第一类疫苗预防接种率持续达标,顺利完成了2006/2007年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工作,接种率达95%以上。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积极组织开展了以食品卫生许可、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公共场所卫生、预防食物中毒和职业病防治为重点的专项卫生监督抽检和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佛山市卫生监督所被省政府授予食品安全先进单位称号。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新突破,“四免一关怀”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启动了全市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等工作。全市现有艾滋病检测初筛实验室54个。在禅城、顺德区开展了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成立了佛山市红丝带关爱中心。全年全市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83万例,死亡22例,报告发病率315.41/10万,报告死亡率0.38/10万,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平稳,疫情报告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有效应对了登革热和局部流感暴发疫情、北江镉污染、洪涝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取得了无发生死亡病例、洪灾之后无大疫的防控效果。全市卫生系统在举办第十二届省运会、第五届残运会期间,顺利完成各项医疗卫生保障工作任务。
【农村社区妇幼卫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效突出。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并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全市农村。2006年全市应参保的农村居民195.42万人,已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达193.09万人,参保率为98.8%,比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高36.8个百分点。全市把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展到未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本区户籍城镇居民(城镇低保、失地居民),城乡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207. 72万人。全市享有社会医疗保障的户籍人口已达291.62万人,占全市城乡354.48万户籍人口的82.26%;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总体水平和各项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全年全市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规模为3.7亿元,医疗保险基金的赔付总额为3.6亿元,综合支付比例为44.53%,位于全省前列。顺德、南海两区的部分村、组还为住院居民进行二次报销,使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70%、80%甚至100%。
加强了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和三级预防管理,加大镇卫生院产科建设力度,组织举办了全市出生缺陷诊断与监测培训班,在全市区级以上有产科的医院开展了出生缺陷监测工作,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日益完善,提高了筛查覆盖率。加强了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全市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为3.38/10万和5.94‰,7岁以下儿童保健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达97.49%和95.57%,均达到了妇女、儿童两个“发展规划”的指标要求。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佛山市卫生局启动了《佛山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2006~2010年)》的编制工作,加强了准入管理、制度建设、服务承诺和人员培训。至年底,全市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个、服务站171个,初步构建起了社区卫生服务框架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90%以上。还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医疗服务与监管】 落实惠民措施,减轻群众负担。制定实施了《佛山市医疗机构部分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通用规定(试行)》,规定本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CT、MRI等五大类的几十项医学检验报告、检查资料及诊断报告,可以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门诊诊治病人时互认通用。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招标的耗材种类扩大到18类,95%以上医用耗材和检验试剂列入了集中招标。
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医疗监管。联合财政、物价等部门制定实施了《佛山市医疗机构医药费用收入实行“总量控制、规范管理”工作规定》,并经市政府同意后下发实施。要求全市切实落实“总量控制,规范管理”的目标,加强医疗和药品收入等指标的监控管理,全面推行医疗和药品收支分开核算和超额上缴的管理措施,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切实减轻群众、企业和国家的经济负担,保障佛山市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全市各医院继续开展了医院管理年活动。佛山市卫生局加强了医疗市场管理,组织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联合执法行动。组织开展了医疗美容专项督导检查,对医疗机构开展医疗美容业务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整顿。加强了药品质量管理,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会同药监部门制定印发了《佛山市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质量规范化管理的规定》。加强医疗急救管理,医疗急救保障工作落实,制定了《佛山市地震灾害事件医疗卫生保障应急方案(试行)》、《佛山市卫生部门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佛山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组建了“佛山市反恐应急医疗救护分队”。全市卫生部门继续贯彻实施“科教兴医”战略,2006年全市医疗卫生单位获各级科研立项458项,其中市(厅)级以上项目186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科技厅4项(科技攻关项目3项,省自然基金1项),省卫生厅14项,省中医药局11项,市科技局156项。科技奖励取得新突破,全年共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29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7项)。有16项医学科研成果通过了科技部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全市共举办(承办)国家级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9项,1836人参加了大专以上的在职学历教育,其中300多人参加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或攻读在职硕士学位,483名技术骨干被选派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修学习。组织编制了《佛山市2006至2010年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市委、市政府主持召开了加快佛山中医药发展动员大会。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了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和纠风专项治理活动。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党务、团委和工会等工作得到加强。2006年,开展了排头兵活动和“八荣八耻”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消防整治活动,佛山市卫生局与市直单位主要领导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2006年度内全市卫生系统没有发生任何消防安全事故。 (潘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