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概况
【综述】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的启动年。佛山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三化”发展,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全面稳定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166.13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4%;农村经济总收入5651.2亿元,增长21.6%;农民人均纯收入8224元,增长8.6%。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村镇和农村“三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成效】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狠抓农村工作“五十条”及其首批九个配套文件的落实,加快以农村“三化”解决“三农”问题,围绕“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科学”的目标,扎实推进有佛山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向纵深推进。一是支农哺农力度加大。农村工作“五十条”及其九个配套文件实施以来,各级财政共落实政策资金12.07亿元。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农村居民参保率为99%;全征土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制度逐步铺开,全市已缴费参保8.95万人,占符合参保条件人数的22.65%,已享受补贴4.66万人,占已参保人数的52.6%;农村居民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以改善渔民社会保障、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渔民生产生活解困取得新进展。三是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引导机制进一步落实。2006年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共开办各类培训班425期,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95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26万人,培训后平均就业率为64.4%。四是新村镇规划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乡统一规划编制顺利进行,“城中村”改造、农民公寓建设和乡镇物业改造升级稳妥推进。镇街调整运转良好,禅城区区划调整后,由原来1镇8街合并为1镇3街。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市农村用电、电视、电话通信、邮政等网络覆盖率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96.91%,村道路硬底率达99.79%,户厕普及率达75%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8%以上。五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有新亮点。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从2006年秋季入学起,全市超过51万名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本市户籍学生可享受到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逐步完善,逐步建立和完善区、镇、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体系。“五区同创”推进创模工作由城区向农村辐射,全市七成镇街建成了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八成镇街成为国家或省的卫生镇街,七成行政村获得广东省卫生村称号。六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率为60%,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交叉任职比例达68.7%。

【全力以赴抓好农业生产工作,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新提高】 佛山各地克服外地禽流感疫情、水产和畜禽产品价格波动大以及强台风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力以赴抓好农业生产工作,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12.5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52.39万吨,肉类总产量32.62万吨,均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总产量202万吨,减少1.5%。种植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种植蔬菜115.85万亩、花卉苗木18.64万亩。水产业波动较大,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加大,优质鱼养殖面积保持在25万亩左右。畜牧业保持健康发展,全市生猪饲养量341.2万头,上市量240.38万头;家禽饲养量16126.71万只。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投入农田整治资金约4600万元,整治农田面积4.37万亩;共组织146.5万人次参加各种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种植各类树木119.8万株,营造各类主题林57个,完成山地造林面积2.02万亩,全市无森林火灾发生;投入江河增殖放流资金52.63万元,投放各类鱼苗鱼种2401.43万尾。农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全市无重大农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无人员死亡(失踪)事故发生。

【加快农业园区化、企业化、组织化步伐,现代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园区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政策,抓好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的规划实施和建设,进一步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全市农业园区化、企业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全市投入农业园区建设资金9600万元,市、区两级规划及铺开建设的农业园区22个(其中市级现代农业生态园区5个)。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快,2006年,市、区落实16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并新增了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到年底,全市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顺利,市级落实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全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个。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发展迅速,烤鳗年加工能力占全省的60%,罐头鳗鱼年产量占全国的50%;全市有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4个。

【扎实推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工作取得新突破】 按照国台办、商务部、农业部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设立广东省佛山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有关精神,扎实推进试验区的规划和建设。5月12日,广东省佛山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举办了挂牌仪式,正式启动了试验区建设。成立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广东省佛山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实施方案》。到年底,试验区建设开局良好,重点项目顺利实施。首期投资2.5亿元的国通物流城经海关批准设立农产品进口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已经进驻办公,运作良好;广东省佛山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物流基地和国通安全农产品交易中心于2006年8月开业运作;陈村兰花生物科技园区已建设高标准大棚8万平方米,多家台资农业企业已进场运作,整个园区于年底全面建成;顺德花卉博览园第1期3000亩工程正在紧张施工阶段。同时,佛山积极参加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等展会。在厦门展推会上,佛山签订了农业项目6个,总投资额达4.66亿元。在广东省首届现代农业博览会上,佛山签约项目有9个,总金额近30亿元,居全省首位。

【加强源头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新提升】 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大农业执法检查力度,从源头上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快。到年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已覆盖全市所有的区镇和农产品市场。二是名优农产品增多。全市现有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13个,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162个,绿色食品12个。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力度加大。全市建立43个全面覆盖种养基地、流通市场、屠宰加工的定点监测点,实行定期、定点检测。2006年,全市市、区、镇及市场检测机构累计抽检蔬菜样品120万份,合格率98.3%;猪瘦肉精样品近9万份,合格率达99%以上;水产及冰鲜产品733份,合格率95.5%。全市设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点18个,监控面积达7616亩。四是农资专项执法进一步强化。全年,佛山各地共出动执法人员1300多人次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和违禁剧毒鼠药专项整治行动,检查企业、经营店铺1900多家,查处案件46宗,查获假冒伪劣及无证经营农资产品一批,有效净化了农资市场,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

【全面推进引入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改革,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以推进引入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经营管理新机制,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了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一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改革顺利推进。召开了全市引入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现场会,并制定下发了《关于全面引入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意见》,全面铺开改革工作。至年底,全市已有28个镇(街)完成招投标工作,占农村镇(街)总数的90.3%;有149家(次)社会中介组织参与了竞标,中标引入23家;有515个村(居)、2396个组的4057盘账通过村民(股东)民主表决,分别占总数的89.4%、63.2%和66.2%;有445个村(居)、1854个组的3200盘账套完成了移交,分别占总数的77.3%、48.9%和52.2%。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运行机制,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佛山各地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流转顺畅”的目标,继续探索固化股权、股权合理流转的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妥善处理因股权分配引起的外嫁女权益纠纷等问题,收到良好效果。同时,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认真做好农民信访问题调查处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农村大局稳定。(高华生返回

种植业
【综述】 2006年佛山市农业生产虽然受“倒春寒”、特大暴雨、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袭击以及部分农资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影响,但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和困难,认真抓好种植业工作,使全市种植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全市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09.28万亩,比上年(下同)增加8.11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7.43万亩、总产12.56万吨,分别减少7800亩和4900吨;蔬菜面积115.85万亩、产量202万吨,分别增加7200亩和2.94万吨,花卉复种面积18.64万亩,减少2200亩。种植业总产值49.94亿元,增长1.81%。

【落实粮食工作责任制和补贴政策,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切实把粮食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好,稳定了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确保了粮食安全。一是落实粮食工作责任制。佛山市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粮食工作考评制,加强粮食工作的领导,采取切实措施抓好粮食生产,把粮食生产考评指标作为粮食工作的硬指标、死任务认真完成。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7.43万亩、总产12.56万吨,其中水稻29.19万亩、总产10.67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二是落实种粮补贴政策。2006年,继续抓好中央和省有关种粮直补及综合直补政策的落实,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年为粮农兑现种粮补贴资金307.5万元,其中种粮直补资金107.5万元,综合直补资金200万元;种植水稻面积达20亩以上农户1745户,面积共5.34万亩。

【大力推广新品种,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继续围绕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采取切实措施,引进、示范、推广优质、高效、适销的品种,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各地在认真抓好59个重点农业主导新品种推广的同时,积极做好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如高明区引进试种了粤晶丝苗、华航丝苗等水稻新品种38个,长丰红茄、意大利生菜等经济作物新品种30个;南海区引进、示范了夏冠1号节瓜、广丰7号豆角、超甜金银粟2号等蔬菜、粮食新品种;顺德区在陈村花卉世界农业园区建起了占地面积700亩兰花科技园,使全区蝴蝶兰种苗年生产规模由2000多万株扩大到近4000万株,推动花卉产业升级。

【上下联动,受灾农业迅速恢复生产】 夏季,佛山连续受台风暴雨和龙卷风袭击,农业生产遭到严重影响,全市累计农作物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分别达到26.8万亩、11.6万亩和7.8万亩。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切实做好救灾复产工作,积极组织力量下乡了解灾情,指导、协助救灾复产。市农业局、财政局迅速启动粮食应急种子储备实施方案,从市粮食应急种子储备库中调出1万多公斤水稻种子给三水区,无偿发放给农户恢复晚稻生产。受灾较重的南海、三水区,为使受灾农户尽快恢复生产,减少损失,农业部门指定专人负责与省农科院、广州蔬菜研究所及周边地区联系,帮助农民组织种子、种苗;穿针引线帮助农民与玉米加工企业签订玉米种植收购协议,使农户迅速恢复生产。

【加大投入,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认真落实扶持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坚持以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推动园区经济崛起,以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全市农业园区化、企业化、组织化发展。全年全市共投入农业园区建设资金9600万元,扶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资金650万元。市、区两级规划建设的农业园区22个(其中市级现代农业生态园区5个),园区全年通过招商引入企业11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带动农户达6.75万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个,其中已注册登记的17个。

【依靠科技,种植业产品竞争力增强】 重视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种植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南海区积极开展“南海大顶苦瓜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印发了《南海大顶苦瓜栽培技术规程》小册子到种植户。顺德区进一步完善已获得省立项的《盆栽年桔质量等级》;开展中-荷MPS花卉认证试点,提高花卉出口的竞争力。高明、三水区积极组织农技人员下乡开展田头讲座和科技集市咨询活动。据统计,全市开展各类科技培训班和科技集市咨询活动超过100期,接受培训和咨询的农民超过4万多人,印发宣传单张和农科小册子近6万份,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素质。

【加强普查,植物有害生物得到有效防控】 继续按照省、市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防控部署,认真落实植物有害生物防控措施,多次组织召开全市植物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会议,深入地分析植物有害生物防控形势,部署植物有害生物特别是红火蚁的防控工作。为防止植物有害生物的入侵和扩散蔓延,市、区、镇(街道)三级农业部门和植物检疫部门切实抓好各项防控工作措施的落实,多次组织以红火蚁防控为重点的植物有害生物普查,开展植物有害生物普查监测和培训教育;加强产地检疫,严格检疫制度;发现植物疫情及时采取措施封锁和扑杀。据统计,全年全市各级共组织出动普查人员1600人次,普查面积35.5万亩次,印发宣传资料2万多份,并在原有35个监测点基础上,新增了45个监测点,定时定点监测疫情动态。

【加强管理,农业机械化建设不断完善】 全市各级农业、农机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广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完善农机办证窗口,建立服务制度,规范办证业务;积极配置农机检测设备,认真开展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年检年审;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检查和宣传教育,提高农户安全生产意识和法律意识;稳步推进农机化议案项目的实施,积极推广温室大棚、喷灌设施等农业机械设施,进一步提高佛山市农业机械化水平。2006年,全市农机总动力121.98万千瓦,机耕作业面积99.96万亩,实际机耕面积42.87万亩,水稻机收面积4.69万亩。 (杨斯宁)返回


林业
【综述】 2006年,佛山市林业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创建林业生态县、建设林业生态市为目标,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推进生态林林分改造,采取强有力措施狠抓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确保了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发展。全市共完成山地造林面积2.02万亩,中幼林抚育面积3.09万亩,育苗面积171亩;组织146.5万人次参加各种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种植各类树木119.8万株,营造主题林57个;营造生物防火林带2940亩。

【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造林绿化活动】 各级绿化委员会认真按照市委办、市府办《关于组织开展2006年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以“绿色佛山、生态城市、全民植树、美化家园”为主题的植树绿化活动热潮。2月20日至4月下旬,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龙云,市长梁绍棠亲自率领市五套班子领导、市直机关干部、驻禅部队官兵等先后在佛山公园、禅城区季华一路、南海区西樵山、高明区三和路、三水区云东海等地开展了6次大型的植树活动。各级绿化委员会根据《关于开展营造主题林活动的实施意见》,广泛动员和组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采取捐资出力、捐资代植和出力种植等方式,大力开展营造主题林活动。其中,市农业局、市环保局、银行系统、卫生系统等70多个市属单位,营造了“农业生态林”、“环保生态林”、“金融生态林”、“卫康林”等主题林。同时,全市继续坚持以优化生态环境为中心,以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生态公益林改造为重点,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活动。高明区坚持以“山林水都”建设为目标,重点抓好明城和富湾的水源涵养林建设,以及低产低效林改造,完成造林更新改造面积1.38万亩;南海区主要抓好西樵山、西岸森林公园、狮山等地1800多亩的林分改造;三水区把造林任务分解下达各镇,重点抓好芦苞镇低产疏残林改造和迳口山脚林缘防火林带建设,完成林分改造1600多亩;顺德区加大投入,营造生物防火林带49公里,面积1100多亩;市云勇林场按照生态公益林示范区总体规划,采取多个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完成纯松林改造1900多亩。

【采取有力措施,狠抓森林防火工作】 全市森林防火工作克服了天气持续干旱,4级以上高火险天气居高不下的不利因素,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森林防火任务,取得全市无大山火发生的好成绩。主要措施有:一是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在森林特别防火期间,市政府先后发出关于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认真部署森林防火工作,并相继召开会议,传达国家和省有关通知精神,要求各区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五条标准”和回良玉副总理提出“五个强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二是加强检查,狠抓落实。结合全省部署开展的“三无创优”活动,在清明、五一、国庆、重阳等重点节假日,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市林业局多次组织检查组深入基层检查森林防火工作,督促各地落实好组织指挥、人员调配、机具装备、通讯联络等工作,取得了连续7年清明节和连续20年重阳节无山火发生的好成绩。三是加强宣传,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各地分别利用宣传媒体、张贴“森林防火十不准”彩图和树立防火标语警句等形式,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共派发宣传单张4万多份,张贴宣传标语和悬挂横幅800多条、新增和翻新永久性宣传牌880多块。四是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和培训演练。经市政府同意,在高明区组建了一支40人的市级森林消防专业队伍。9月份,佛山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和佛山军分区联合在高明区明城镇举行扑火技能培训演练,市森林消防队和各区民兵应急分队共5支队伍参加了培训演练。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 一是组织开展林业专项执法检查。根据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局的统一部署,全市相继组织开展了“春雷行动”、“绿盾行动”等以保护森林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执法检查,加强对非法经营野生动物、非法征占用林地、乱砍滥伐林木、非法加工经营木材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打击。行动中,全市共出动林业执法人员1500多人次,检查酒楼食肆2000多家(次)、农贸市场380多个(次)、林木采伐点和木材加工点40多个,查获省重点野生动物禾花雀2万多只,夜鹭720多只,清理非法占用林地点8个,及时制止非法占用集体林场行为3起,清理林木收购点5个。二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在“爱鸟周”和宣传月期间,各地积极与媒体合作进行互动宣传,并在市场、公园、林区等地派发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图册和张挂宣传标语,市林业局与市教育局联合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了以“保护野生动物,共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野生动物保护征文比赛活动。三是加强林地管理。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报批审核制度,采取实地踏查和资料审核相结合的形式,对征占用林地项目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全市累计征用林地21宗,面积256.1公顷。四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认真抓好花卉、苗木等森林植物检疫,加强对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普查与防治,减少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危害。五是开展林业目标责任制检查考核。市政府组织检查组,对各区、场2005年度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森林防火责任制、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目标责任制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考核。经考核,高明区、市云勇林场分别获得了2005年度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森林防火责任制一等奖。此外,市政府分别与省政府和各区政府签订了“十一五”期间林业目标责任制。六是编制完成《佛山市林业生态发展规划》(2006~2020年),并经市政府批复同意实施。 (李渭源)返回

畜牧兽医
【综述】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各级、各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克服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高热病等疫情和台风“碧利斯”、“格美”和“派比安”的影响,确保了全市动物疫情的稳定,保障了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和肉食品质量安全。全市生猪饲养量341.20万头,比上年增长4.3%;上市量240.38万头,增长5.27%;存栏量100.82万头,增长2.04%。家禽饲养量16126.71万只,减少2.19%;出栏量12881.12万只,减少1.42%;存栏量3245.59万只,减少5.13%。肉类总产量32.62万吨,增长0.41%。畜牧业生产总产值(现行价)47.75亿元。

【生猪价格起伏大,生产有微利】 1~5月,生猪价格延续上年的跌势,继续逐月下跌,生猪均价一度处于生产成本线之下,不少养殖户出现亏损。但从6月份开始,受省外及周边地区猪高热病疫情的影响,生猪产品调入数量大幅减少,加上本地生猪上市量减少,生猪价格止跌回升。生猪交易年均价在生产成本线之上,农民养猪获利。普通大猪和优质瘦肉型猪的年均交易价分别约为6.9元/公斤和8.4元/公斤,每出栏1头肉猪可获利约20~30元。全年,猪苗价格与肉猪价格走势相似,普通猪苗的年均价约7元/公斤,10公斤左右的优质瘦肉型猪均价为225元/头,每头商品猪苗可获利约30~40元。部分自繁自育的生产场(户)为规避市场风险,出售猪苗提早获利。

【家禽产品价格波动,价格先挫后扬】 家禽价格由于受3月初广州出现人感染禽流感致死个案和6月深圳再次出现人感染病例的轮番冲击,家禽消费市场和产品价格出现反复波动。黄羽肉鸡的收购价一度低至1.6元/公斤,是近20年来的新低。部分缺乏后续资金的养殖户无奈忍痛离场。从8月份起,市民消费家禽信心开始恢复,家禽产品市场供应量出现不足,价格逐步回升,肉鸡、白鸭的出场价最高升至9.7元/公斤和8.3元/公斤,期间价格出现过短暂调整。综观全年,几种主要家禽产品均价分别为:石岐杂黄羽肉鸡7.35元/公斤、白鸭6.5元/公斤和肉鹅13.4元/公斤,黄羽肉鸡养殖能保本或略有微利,白鸭和肉鹅每销售一只可获利2~3元和8~10元。禽苗销售价格跟随肉禽的价格走势,波动幅度也较大。下半年鸡苗、鸭苗价格曾一度大幅上扬至2.8元/羽和4.5元/羽。全年,黄羽鸡苗、白鸭苗、鹅苗的均价分别为1.15元/羽、2.4元/羽和14.6元/羽。

【动物防疫工作扎实有效】 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动物防疫工作指示和有关通知、会议精神,依法、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全面开展防堵猪高热病疫情传入、组织开展防强台风以及台风灾后防疫、救灾复产等工作,取得了全市无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无人员感染的佳绩。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市政府多次召开动物防疫工作会议,通报周边疫情形势和佛山市防控形势,研究部署全市动物防疫工作。主管农业、卫生的市领导还多次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防控工作第一线,指导督查各地的防控工作,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二是精心组织,突出重点,进一步开展疫情监查监测和强制免疫工作。各地在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始终将疫情普查监控和免疫工作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来抓。市动物防疫监督所将重大疫病的抽样监测面扩大到猪瘟、口蹄疫、鸡新城疫、禽流感等4种,并增加了抽样数量;同时,加强了动物诊疗管理,开展玩赏类宠物疫病防治。四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各级都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健全免疫档案登记、疫苗台帐、消毒制度、疫情监测、检疫监督、证照使用等多项管理防疫工作管理制度。市动物防疫监督所统一印发《动物疫苗管理档案》,统一各地疫苗登记台帐,规范疫苗管理工作。五是依法检疫,强化监督,进一步防堵染疫病畜禽上市流通。各畜禽批发市场基本实现了驻场检疫员24小时值班和巡检制度,驻场检疫员对进场交易的家禽实施严格的查证、验物和检疫,督促和落实清洁消毒制度。五是广泛宣传,加强教育,进一步提高群防群控能力。六是加大投入,完善预案,进一步保障动物防疫工作需要。据统计,2006年,市、区财政安排动物防疫专项经费超过2000万元。同时,市政府还拨出了100万元重点攻关科研项目专项资金,用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综合预防预警核心技术研究,进一步提升了全市应对动物疫情的公共管理水平。全年,全市共组织使用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9278.4万毫升、牲畜口蹄疫疫苗892.6万毫升;检测牲畜血清样品1.08万份,家禽血清样品2.78万份;组织编印禽流感防治常识的宣传彩图5000份、防控知识小册子4万多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5000份。另外,市动物防疫监督所还联合市农林技术推广中心、市疾控中心、佛科院等部门和科研院校,在全市五区巡回举办了11期“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关键技术和人员培训班”和5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基本知识宣传现场咨询活动”,培训近2000人次。

【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 采取各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对相关行业的管理力度。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宣传,进一步规范畜牧业从业行为。市农业局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为契机,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咨询和派发宣传小册子、张贴宣传挂画等形式,广泛宣传《畜牧法》等相关法规法律,营造全民学法,从业人员懂法、守法、依法的社会氛围。全市各级共举办各类型的畜牧法律宣传培训班30多期、现场咨询活动20多场,参加培训、咨询人员达5000多人次;派发宣传小册子5000多份;张贴宣传挂画200份(张)。二是全面开展对《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换发工作。全市经审核合格并发放许可证的种畜禽生产企业有229个,其中2006年换发证为180个。三是继续开展饲料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条件和质量保证体系”验收,严把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准入关”。2006年,共对11家(其中3家为新办企业)饲料和添加剂企业进行了验收和年审。四是组织各区兽药药政管理人员,对全市通过兽药GMP验收的11家兽药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检验和包装材料的标识等方面进行了检查。五是规范市场秩序,整顿养殖业投入品市场。全年共组织畜牧、动物防疫专项行政执法129次,出动799人次;检查兽药经营企业548家次、饲料生产(经营)企业93家次、种畜禽生产经营企业106家次、兽医卫生方面的112家次;立案查处案件44宗,查获并没收假劣饲料、兽药和动物产品4282.2公斤,违法货物标值6.01万元,没收非法所得和罚款共计4.3万元。9月、11月,佛山市分别接受了国家农业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动物防疫、兽药等方面管理工作的“飞行检查”,得到了检查组和省农业厅等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 为加快农产品市场准入制的推进步伐,市农业局进一步加大了生产环节“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检查监督和打击力度。一是全面开展监控,增加抽检密度和频率。2006年,全市除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药品残留检测任务外,市农业局在各区抽取了生猪尿液样品1992份,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检测;同时,各区按市农业局的统一部署,自行抽取并检测了“瘦肉精”残留的生猪尿样液样品近9万份。二是从严从重惩处使用违禁药品的违法行为。三水区与各养猪户签订不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承诺书,规定一旦检测出有“瘦肉精”等违禁药品残留的,最低罚款额度为5万元;高明区根据省农业厅的信息通报,及时查封了3个位于更合镇的养殖场,并对有关养殖场进行了严肃处理。三是积极配合经贸、卫生、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做好肉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查检测。4月,市农业局会同经贸局,对全市8家肉联厂的“瘦肉精”检测工作进行了联合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和建议。6月,市、区两级农业、经贸局在突击检查南海区桂城肉联时,对检出“瘦肉精”残留阳性、来自湖南衡阳的125头生猪及时进行了销毁处理,确保了上市肉品的质量安全。(水产畜牧科)返回

水产
【综述】 2006年,受饲料原料价格上涨、鱼价持续下滑和台风灾害的影响,渔业生产遇到了较大的困难,水产生产增长减缓。据统计,全市水产品总产量52.4万吨,比上年增长0.9%,其中塘鱼51.3万吨,比上年增长1.3%;水产品总产值67.3亿元,增长2.2%;全市水产品加工量为8万吨,比上年增长16.2%,其中烤鳗8096吨,比上年增加2467吨。水产品加工产值16.9亿元,比上年增长44.4%。

【水产养殖因台风侵袭遭受严重损失】 2006年,佛山市遭受几次台风的侵袭,其中台风“派比安”和“碧利斯”对塘鱼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其中南海、三水、高明三区的水产受灾较为严重,这两次台风造成佛山市共有23万多亩鱼塘受淹,损失塘鱼4.7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近6亿元。灾后,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技术部门深入到受灾的地区开展救灾复产。农业部门及时把消毒药、救灾复产的技术资料及时送到受灾养殖户手中,并举办鱼塘复产技术培训班,传授灾后复产技术。同时积极收集全市及周边地区可提供鱼苗鱼种的鱼苗场的信息,及时提供给受灾户,协助他们组织购苗,确保复产投苗(种)需要。由于各级和受灾户的共同努力,佛山市受灾地区的灾后复产工作顺利开展,到8月底,受灾地区已全部恢复正常生产。

【水产品市场形势比较严峻】 虽然水产品市场交易活跃,但四大家鱼的价格下跌,优质鱼价格波动大。据南海盐步环球水产交易市场统计,四大家鱼平均交易价为6.39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下降9.7%;优质鱼中,除甲鱼、罗氏沼虾的价格比上年有所上升,大部分品种市场价格下跌,其中鳗鱼的价格主要受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和7月份的“硫丹”事件影响,价格大幅下跌。菜鳗平均价格为4.3万元/吨,比上年下跌11.6%,规格鳗平均7.76万元/吨,比上年同期下跌了21.7%。

【新品种引进工作继续加强】 根据市场需求,继续开发、引进新品种,进一步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其中,顺德区引进了新品种——马鲅(俗名马友)67万尾,在新世纪农业园大口黑鲈良种场培育后,提供给均安等6镇的农户进行试养,试验面积300亩。南海区水产技术推广部门2006年投入40万元,引入美国银斑、刺鳅、石金钱等品种在九江、西樵等镇试养。高明区引进“先科巨鲫”10万尾进行试养,并计划推广养殖,替换生长慢、个体小、单产量低的传统鲫鱼。高明区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在区科技局的支持下,开展了奥尼罗非鱼良种繁育试验,两年来共引进亲鱼25万尾,产苗780多万尾,加快了罗非鱼良种的普及,带动该区养殖罗非鱼2.5万亩。据统计,全市优质鱼养殖面积25万亩,减少1.7万亩,其中鳗鱼3万亩、桂花鱼6.4万亩、加州鲈4.9万亩、甲鱼1.5万亩、罗非鱼3.6万亩、生鱼1.6万亩。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力度进一步加强】 加大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的力度。市财政安排了20万元的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资金用于开展这项工作,市农业局还先后召开了“2006年度佛山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计划”工作会议和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计划现场会,推动《佛山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计划》和《佛山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计划实施方案》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市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点增加到18个养殖基地,监控面积7616亩,同时还增加了南海盐步环球水产交易市场大宗交易品种作为监测对象,监测频率也由上年的上下半年各1次调整为每季度1次,力争从源头上有效监控水产品质量,确保让市民吃上“放心鱼”。从监测的结果看,全市水产品合格率在96%以上。

【实施科技兴渔,积极探索现代化的养殖模式】 为加快集约化、现代化无公害水产养殖的发展,2006年在高明区阳光科农有限公司实施“工厂化无公害水产养殖模式的开发与示范”项目,充分利用该公司的循环水水泥池养鱼设施,从养殖环境、产品质量、设施渔业等方面入手,探索一种适合佛山市实际的现代化养殖模式,以逐步示范推广。(水产畜牧科返回

农业科技
【综述】 2006年,佛山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创新模式,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效率,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引进推广良种良法,打造农业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建设佛山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效率】 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科技贡献,市农业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印发了《佛山市2006年整合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并与市农林技术推广中心联合确定了2006年重点推广农业主导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各级农业科技单位积极落实通知精神,结合“实践先进性,服务进农村”要求,积极宣传、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做好科技指导农业生产工作。2006年,全市共推广新品种247项,比上年增加54项,推广新技术230项,与上年基本持平。

【开展标准化示范区绩效评价,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为进一步发挥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带动、辐射和示范功能,按照省的要求,从规模、年产值、带动农户收入等方面对现有8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进行了绩效评价。同时,各标准化示范区做好全年人员培训计划,认真实施,有力促进区内农户实行生产标准化。5月,省农业厅到佛山市察看、指导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认为佛山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打出了品牌,闯出了市场,真正带动了农民增收。特别是南海区大顶苦瓜标准化示范区自2004年创建以来,制定了“南海大顶苦瓜栽培技术规程”(DB440605/T4-2005),并注册了“谭边大顶”商标,成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典范。

【送科技下乡,加强科技培训】 各地通过送科技下乡、培训指导等灵活多样形式,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市组织专家分别到南海区里水镇鹤峰村和建星村,针对暴雨灾后蔬菜生长易发病、虫害滋生等问题,结合当地实际,为农民作了“葱蒜无公害种植技术”专题讲座,讲解葱蒜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并解答疑难。全年全市各地累计举办科技大集3场(次),举办培训班529期,培训农民7.94万人次,现场指导535场(次),指导农民4.31万多人(次),赠送农业科技资料5.86万份,出动农科人员2488人(次),有力促进了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为促进农业科技研究及成果转化,继续做好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奖评审工作,共评出一、二、三等奖9个,涉及种植、水产、畜牧等各领域。同时,还协助省农业厅对符合条件的农技人员进行学历教育补助,享受补助人员55名,共发放补助金8.29万元,有效激发了基层农科人员学习、推广农业科技的热情。

【加强认证工作,促进农业品牌化】 2006年,全市总结上年申报名牌产品的经验,及早部署,利用媒体宣传,与各级农业部门联合把关,积极组织有关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组织)申报广东省名牌(农业类)产品,取得明显成效。经省评审,全市7家企业的7个产品被授予省名牌产品,全市农业类名牌产品总数增至11个。继续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发展到113个,比上年增加24个,面积21万多亩,比上年增加9万亩,获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162个,增加32个。全市有12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比上年增加7个。全市建有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个,比上年增加1个,涉及种植、畜禽、水产等行业。 (孟建华)返回


农村经营管理
【综述】 2006年,全市农经系统以建设有佛山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村镇为契机,围绕农村财务管理、集体资产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主要职能,切实发挥对农村经济的管理、监督、协调和指导作用,推进了佛山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新发展。

【继续推进引入社会中介代理农村财务管理的体制改革,规范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 2月28日,在顺德区龙江镇召开了全市引入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现场会。会后,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在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引入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意见》(佛发[2006]5号)精神,切实加强组织和领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认真抓好宣传发动、实施方案制定、组织落实、建立健全配套政策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至年底,全市已有28个镇(街)完成招投标工作,占农村镇(街)总数的90.3%;有445个村(居)、1854个组的3200盘账套完成了移交,分别占总数的77.3%、48.9%和52.2%。

【认真抓好财务管理示范和审计工作,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监管机制】 一是继续抓好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十县百镇千村示范工程”。3月初,组织有关人员到各区示范点进行了调研,加强对示范点的业务指导,指导和督促各示范单位抓好制度完善。二是切实抓好农村审计工作,强化监督管理。抓好农村审计人员资格的审核工作,规范农村审计队伍建设。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各级认真开展年度审计、离任审计等专项审计,并针对审计存在的问题,监督责任方认真加以整改。

【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109号令,进一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规范管理】 《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省政府109号令)发布实施后,佛山市各级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结合实际,做好相关工作:一是抓好培训工作。组织市、区分管经管工作的领导和主管科(股、室)负责人参加全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培训班,使各地进一步深入领会《规定》精神,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把握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情况。三是认真研究制定符合佛山实际的实施办法。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佛山市实施<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办法》初稿,目前正在征求各方面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

【继续深化和完善股份合作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设置】 为适应农村“三化”发展形势,各级继续推进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逐步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管理科学”的现代产权制度。2006年,禅城、南海、顺德区进一步推进固化股权、出资购股、合理流动的做法,三水区全面推进新一轮深化股份制改革工作。此外,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各级结合佛山农村实际,抓住重点、难点,把解决农村出嫁女股权争议等历史遗留问题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市、区、镇(街)、村上下联动,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市现有农村出嫁女及其子女共10.7万人,享有本村村民全部待遇的出嫁女及其子女6.07万人,占总数的56.7%;享有本村村民部分待遇的出嫁女及其子女1.67万人,占总数的15.6%。

【积极做好扶持和指导工作,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一是抓好宣传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发布后,佛山市通过佛山农业信息网宣传、向基层发放该法的单行本等形式,做好该部法律的宣传工作。二是落实专项资金,抓好示范项目建设。2006年,市级落实试点工作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三是抓好省级试点验收工作。11月,积极配合省农业厅对全市5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进行了验收。四是抓好有关项目的申报。组织落实广东省农业厅2006年农业项目申报工作,并推荐三水大塘蔬菜协会作为农业部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申报单位。

【继续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切实维护农民群众权益】 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部门责任制工作。市政府与各区政府、市直涉农收费部门全面签订农民负担监督目标管理责任书,区政府与各镇(街)、区直涉农收费部门也签订了农民负担监督目标管理责任书。同时,严格执行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方针政策,清理各种不合理的涉农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全市共计减免对11个项目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金额达202.44万元。(经管科)返回


气象事业
【综述】 2006年佛山气象局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三气象”新理念,积极应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按照“多轨道,研究型,集约化,开放式”的总体目标要求,加强气象探测、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八轨道气象业务建设,增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扎实推进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建立与构建富裕和谐佛山相适的气象业务技术体系。9月,完成了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机构调整和人员配置工作。调整后的机构:佛山市气象局,内设科室有办公室、业务科、行政执法办公室等3个,直属事业单位有市气象台、市气象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市防雷中心(加挂市防雷设施检测所)、市气象局后勤服务中心(加挂财务核算中心)、市防雷中心高明分中心等5个;管辖有南海、顺德、三水等3个区气象局。12月,《佛山市气象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获市政府审批通过。2006年,市气象局和三水区气象局分别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佛山市抗洪救灾模范集体”,市气象局被市政府授予“第十二届省运会筹备组织工作贡献奖”、被省气象局评为“2006年度重大天气服务先进集体”等称号,顺德区气象局被中国气象局评为“全国气象部门文明标兵”单位;3人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佛山市抗洪救灾模范先进个人”称号,1人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工作者”,1人被市委评为“依法治市先进个人”。

【气候特征】 2006年佛山市气候主要特点是降雨量偏多,年平均气温偏高,极端天气事件频繁。气象灾害主要∝特点:台风影响剧烈,龙卷风频发,秋季强雷雨,均为历史罕见。
   气温偏高明显。2006年佛山市年平均气温为23.3℃,比多年平均气温偏高1.2℃,是1996年以来连续11个偏暖的年份。其中,南海区和顺德区年平均气温分别为23.6℃和23.7℃,均达到近50年来最高值。年内各月平均气温,除9月外,均比历史同期的平均气温偏高。全年高温日数偏多。其中,南海、三水和顺德测站高温日数记录分别为30日,24日和28日,比常年平均偏多10天以上。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总雨量偏多。2006年佛山市雨量分布:北部2285毫米,中部2010.9毫米,南部2193.6毫米,平均降雨量为2163.2毫米,较多年气候平均值(1649.7毫米)偏多3成。年雨日为145天,较气候平均值偏少5.4天。开汛比常年偏迟将近20天(5月3日开汛),前汛期降水总体偏多,后汛期降水同样属于正常略偏多年景。汛期(4~9月)总体降雨量为1692.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8.3%,比汛期降雨量的多年气候平均值(1279.2毫米)多了约400毫米。降雨量大致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特点。
   暴雨出现次数多,降雨强度大。暴雨日数北部为13天,南部11天,中部10天,均位于历史记录的前列。其中,北部暴雨日数破历史记录(佛山市近50年的年平均暴雨日数为6.4天)。受台风“派比安”外围环流影响,8月3日20时~4日20时三水区24小时雨量达到251.1毫米,破该区日最大雨量的历史记录。
   汛期热带气旋影响严重。6月28日至8月9日,先后有4个台风登陆我国(第2、4、5、6号台风),登陆之频繁属历史少见。其中,0604号台风“碧利斯”、0605号台风“格美”分别于7月14日、25日登陆福建后西移,造成佛山市暴雨降水;0606号台风“派比安”影响时,佛山市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致使南海区西樵发生多处小面积山体滑坡,西樵、丹灶和三水白坭等地出现龙卷风,台风也使佛山市出现平均风力6~8级,阵风9~11级,共19人死亡(山体滑坡致9人死亡,龙卷风致1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22亿元人民币。

【气象服务】 以全省气象部门“业务质量年”活动为契机,强化制度管理,做好灾害性、转折性和重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服务,提升气象服务的敏锐性、主动性、针对性;积极通过12121电话、重大天气快速响应平台、书面传真、手机短信、气象网站、气象警报系统及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向党政部门、重点单位和广大市民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努力做到“决策服务让领导满意、公众服务让社会满意、专业服务让用户满意”。在元旦春节期间天气预报、春播春运期间低温预报、强对流天气预警、“派比安”等台风监测预报预警、西樵山救灾现场应急气象服务、高考中考期间天气预报、高温预报、省运会期间气象保障服务、以及各节假日天气预报等气象服务工作中,主动、及时、科学、高效地做好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特别在“派比安”等台风监测预报、西樵山救灾现场应急气象服务、省运会开幕式气象保障服务等重大关键天气服务中,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市民的好评。

【业务建设】 完成了静止卫星云图DVB-S业务系统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二、三级终端,气象数据应用服务器和NAS存储服务器等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并正式运行使用。开发了面向PDA的“掌上气象台”服务。公众通过PDA设备(主要是掌上电脑、智能手机)访问气象局相应的网站(http:// pda.fs121.com),即可随时随地查询各种气象信息(包括每日各地天气预报、雷达图、卫星云图等)。在灾害性或特殊天气服务期间,气象局通过“掌上气象台”向各级领导和重点用户迅速地发送气象信息(例如在佛山市举行的省运开幕式和闭幕式期间提供及时、精细化的预报服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

【防雷减灾和气象行政执法管理】 重点加强全市的防雷规范化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建筑物防雷设施质量管理,并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社会气象科普知识和防灾减灾意识以及气象法规宣传。加强气象行政服务窗口管理,规范审批行为,统一全市防雷审核办证程序。根据安全生产的形势的需要,积极联合有关部门深入各区易燃易爆场所和重要单位进行防雷安全检查,深入各地对气象、施放气球等社会活动进行巡查等行动。在检查中还广泛向群众宣传气象、防雷和施放气球管理知识,并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使全市社会的气象科普、气象安全、气象法规意识不断得到加强。(陈干劲 炎利军)返回

水利
【综述】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水利厅的指导下,全市水利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治水思路,以构筑全市水利防灾减灾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积极推动内河涌综合整治,推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行政审批管理,积极开展排头兵实践活动和民主评议行风政风工作,各级水利部门行政效率大大提高,有力促进了水利建设、改革与发展。

【积极实施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为构建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奠定基础】 立足水利中心工作,配合市委、市政府“创卫”、“创模”和迎省运等工作,按照市政府年度工作任务的安排,集中力量进行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主干内河涌综合整治、中心组团新城区水利工程等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市水利总投入6.36亿元,完成土方353万立方米,石方16.37万立方米,混凝土3.32万立方米。水利建设取得了较快进展,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优化水利设施布局,展示佛山优美水环境和水乡文化特色,并为全面构建佛山市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力抗风救灾,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台风“派比安”8月3日傍晚在广东省阳西到电白之间沿海登陆。受其外围环流影响,佛山市由2日晚上开始出现大雨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连续强降雨使局部地区出现严重内涝和山体灾害,其中南海、三水两区受灾严重,造成人员伤亡及较大经济损失。各级水利部门配合各级党委、政府的指挥决策,密切注意降雨情况,电动排水站加强值班做好预排,并加强巡查堤围、涵闸、水库等水利设施,山塘水库严格控制防限水位,灾后全力组织排渍工作,将近10年来对佛山市影响最大的台风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7、8月间,清远、韶关等地相继受到“碧利斯”、“格美”台风环流影响出现严重灾情,按照省三防指挥部的命令,佛山市三防指挥部和军分区组织了广东省防汛轻舟民兵机动大队四批轻舟队33只冲锋舟共151人,前往韶关、清远等地支援抗灾抢险工作,安全转移近2万受灾群众,机动大队和有关人员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强化管理推进改革,加强审批规范管理,大力提高行政效率】 2006年是佛山市水利工程管理年,一是召开了全市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会议,总结水利工作管理工作经验,树立了3个水利工程示范单位,7个水利工程管理先进单位,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全市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二是强化工程管理,以小型水库安全管理为突破口,在全面完成除险加固任务的基础上,建立水库安全年检制度,为安全管理打好基础;三是加强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无蚁害堤坝达标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工程白蚁防治工作逐步列入水利工程管理的日常工作;四是加大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五是积极推进佛山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佛山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条件面貌,为落实安全管理、安全运行奠定良好基础;六是规范审批工作,制订了《佛山市水利局实施行政许可程序的管理办法(试行)》、《佛山市水利局行政许可办事指南(试行)》等规范性制度,印发各科室和各区水利局遵照执行。

【加强水行政执法,维护河道堤岸安全】 一是编制《佛山市行洪区居民点调查情况及处置意见》,提出“严格按规定控制行洪区的有关建设,严禁在堤外行洪区或堤外低洼地区建厂建房,目前发现的危房,不应再继续加固使用,必须尽快拆除并外迁”的规定。二是加大力度打击违法采砂行为,加强对河滩地和河道的管理。联合公安、海事、航道部门继续加大对违法采砂行为的打击力度,落实好分级管理责任制,积极理顺管理体制,实现采砂有序管理,依法管理。三是全面推广河道采砂开采权竞投制度,实行“阳光”采砂,启动了三水琴沙洲、南海区太平沙、南海区海心沙尾、高明海口坦等四个可采区的招标工作。四是市、区均成立打击河道非法采砂执法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采取联合行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有效地消除了由于滥采、偷采河砂对河道堤岸安全造成的威胁。

【加强建设管理,预防职务犯罪】 一是不断完善水利工程招投标的监督管理。认真落实《佛山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的程序和评标办法》、《佛山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资格预审工作指引》等监管文件;直接派员参与重点工程项目的招标投标工作,对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的招标投标实行全程监督;妥善处理好招投标活动中的投诉和意见反馈。二是围绕水利建设工程项目开展执法监察,贯彻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要求业主与工程设计、监理、施工、中标单位签订廉政责任书。三是加强建设资金和基建财务管理。强化对财务人员的廉政教育培训。财政统一管理,国库集中支付,专款专户专用等得到较好的落实。四是主动联系检察机关和监察部门参与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廉政监督,认真学习省、市建设领域预防工作成功经验,加强部门间的预防工作信息互通。

【认真开展排头兵实践活动和民主评议行风建设工作,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明显转变】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包括发掘抗洪救灾先进事迹,树立“广东省防汛轻舟机动大队”这一群体模范典型;组织干部职工到“十百千万”工程驻村点——三水区大塘镇大塘村开展帮扶工作;二是通过在媒体上发布征求意见的公告,建立工作网页、编发工作简报、召开座谈会、开展调研、发放问卷等形式,加深干部职工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三是参加佛山电台民生直通车直播节目,现场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接受社会监督。在民主评议行风政风中,市水利局和各区水利局均被评为“优秀”等次。 (林奕岳) 返回

防汛防旱防风工作
【综述】 2006年,佛山市出现历史罕见的暴雨、台风、泥石流、龙卷风等灾害,防灾减灾救灾任务艰巨而繁重。全市各级政府和三防部门未雨绸缪,各项防灾减灾工作落实到位,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灾害情况】 雨情:2006年开汛较常年迟了半个月,随后5至8月、11月均有较强降雨,全年总雨量2122毫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多2成。较典型的强降雨有3次:
“5·27”暴雨:5月26日至27日全市75%自动站录得超过50毫米雨量,34个自动站录得雨量超过90毫米,最大降雨出现在顺德杏坛镇为237毫米。造成顺德和南海部分城镇低洼地区严重受浸,顺德、三水出现多处小规模山体崩塌。禅城多处低洼区域受浸,其中季华路电视塔地下室机房几乎受浸。期间全市直接经济损失4600多万元。
   “6·9”暴雨:6月8日至9日,80%的自动站录得雨量超过50毫米,其中38个自动站录得100毫米至200毫米雨量,7个自动站录得超过200毫米雨量。降雨集中在顺德和南海,降雨量远远超出现有的排涝能力,同时外江水位不断上涨并高于内江水位,排涝渍压力非常大,造成21个镇(街)局部受浸,4200公顷的农作物受灾,水产养殖损失6600吨,停产工矿企业140个,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1.7亿元。
   “8·4”暴雨:受台风“派比安”外围环流影响,8月2日20时至4日17时,全市自动站普遍录得雨量在100~350毫米,其中三水区六和、南边、西南和南海区西樵、丹灶、九江各站雨量超过300毫米,高明区荷城和富湾接近300毫米,禅城区南庄和张槎接近200毫米。据气象部门记录,南海、三水区的短时强降雨超过100年一遇。连续强降雨使五区于8月4日普遍出现水浸,除顺德区外,其他区局部发生严重内涝,全市受浸农作物24万亩。期间全市30%的中小型水库出现超防限水位,三水区大塘环山沟漫顶,大南山水库、蒲坑水库溢洪,造成大塘镇六和辖区10个自然村水浸,部分水深达2米,紧急转移620人。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15宗,其中南海西樵的罕见泥石流造成9人死亡,其他地质灾害均无人员伤亡。其中南海西樵受灾最为严重,出现50多处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先后造成登山入口、荣军医院、天镇峰公园、南海博物馆等多处山坡发生大面积崩塌,紧急转移1.6万人。因受台风“派比安”外围环流的强对流影响,两股威力较强的龙卷风先后于上午10时35分左右和下午3时30分袭击南海区和三水区个别镇,造成1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2.65亿元。
   台风:2006年台风灾害特点是初台早,强度强,在本市防区外登陆的台风仍对佛山造成较大影响。其中台风“碧利斯”、台风“格美”分别于7月14日、7月25日在福建登陆后,以及台风“派比安”8月3日在广东阳江登陆后,仍造成本市暴雨到特大暴雨降水,此情况历史少见。
   水情:2006年江河水位较平稳。6月10日下午出现第一次洪峰,三水、马口两站水位分别为5.21米和5.08米的洪峰水位。全年最高水位出现在7月19日,三水站于12 ∶ 00出现洪峰水位7.09米,马口站于14 ∶ 30出现6.72米洪峰水位。
   灾害损失:据统计,全年洪涝风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75亿元(超过“98·6”大洪水损失)。全市有33个镇(街)受灾,受灾人口15.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0.14 千公顷,水产损失3.37万吨,停产工矿企业2022个,毁坏路基20.67公里,损坏输电线路63.68千米,损坏通信线路19.83千米。损坏小型水库3座,损坏堤围20处共16公里,冲毁灌溉设施25座,损坏泵站30座,损坏水闸9 座。

【恪尽职守,通力合作,全力以赴抗击台风“派比安”】 在抗击台风“派比安”和救灾复产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靠前指挥,果断决策,组织有序,指挥得力;各级三防指挥机构及成员单位积极履行职责,按照应急预案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广大干部群众面对严峻形势,临危不惧,团结奋斗,把罕见的特大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全市安全转移群众2万多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置,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所有受灾地区及时恢复通电、通水、通路和通讯。灾区防疫工作扎实有效,秩序井然。全市灾区未发现疫病流行和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群众情绪稳定、市场秩序稳定和社会治安稳定。救灾复产和重建家园工作也有序开展。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将损失减到最少”的抗灾救灾总目标。

【未雨绸缪,各项防灾减灾工作落实到位】 各级三防指挥部于2月初开始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三防工作责任制,同时组织全市汛前安全大检查,落实措施、防汛物资和抢险队伍。大力开展全市防汛预案修编工作,初步形成了市、区、镇、村四级防洪救灾应急机制以及三防指挥部成员单位联动防汛应急机制。做好三防工作历史资料及基础数据的整理和汇编工作,重印《佛山市防汛防旱防风工作手册》和全市水利工程示意图。大力推进三防、水利信息化建设,展开三防信息平台和水利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推动镇级三防部门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联网到镇。为做好防汛减灾工作打下基础。

【危急关头紧急支援外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2006年在做好本市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的同时,佛山先后7次支援兄弟市抗洪救灾工作。6月初,调拨5艘冲锋舟支援梅州市抢险;6月11日,调集钢筋笼900个,支援流溪河流域抗洪抢险;7月15日和25日,按照省三防命令,市三防指挥部和佛山军分区统一指挥,先后分7批调动防汛抢险民兵轻舟机动大队冲锋舟58艘次,队员248人次火速支援韶关、清远市抗洪救灾工作,抢救受困群众近2万人,抢运物资2800多件;7月25日,防汛抢险潜水队受令支援北江大堤西南水闸抢险,然后赶赴韶关支援抢险,出色完成任务。另外,为支持韶关、汕头市组织轻舟抢险队的组建工作,佛山市人民政府向两市各赠送了3艘冲锋舟。(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