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


财政
【综述】 2007年,佛山市财政系统继续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狠抓增收节支,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4.54亿元, 为年初各级人大通过预算的109.39%,比上年增收37.48亿元,增长23.86%,是近5年来最高增幅的一年,同时,也高于GDP(19.2%)增长,体现了经济、财政又好又快协调发展;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06.67亿元,为年初各级人大通过预算的105.4%,比上年增长17.83%。

【狠抓收入征管,促进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各级财政部门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一是加强预算执行分析、监管。健全财税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机制,深入开展财政收入预测研究工作;并坚持各级财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收入通报制度和财政局党组成员挂钩联系点制度,强化税收征管和税源监控。二是加强财税征收管理。推进协税护税网络建设,大力清缴欠税,促进依法治税、依法纳税;进一步挖掘非税收入潜力,拓宽收入来源,全年全市非税收入实现3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6%;不断完善和规范契税征管工作,促进契税收入增长,全年全市契税收入实现15.39亿元,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

【财政支出体现惠及民生,推进和谐佛山建设】 各级财政加大对公共领域的资金投入,优先落实涉及民生的项目,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促进了和谐佛山建设。公共财政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1.20%。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全市安排经济科技发展资金10.11亿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努力发挥财政在促进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全市支农支出19.6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中安排10.02亿元。三是确保“三年促变,绿地佛山”和“三旧改造”等民生工程的资金需要,积极筹集资金支持广佛轨道交通建设,造福于民。四是及时落实全市城乡户籍义务教育免除书杂费的资金,确保全市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同时,落实扶贫助学资金,体现学有所教、教育优先。全市共安排教育方面支出43.9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3%,其中,落实免费义务教育资金2.99亿元。五是筹措落实社会保障资金,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一系列财政政策,建立全市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支持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体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全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方面支出72.93亿元,其中一般预算安排支出22.52亿元,社会保险基金安排支出49.94亿元。

【调整财政体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完成了市、区财政新体制调整工作,初步建立起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社会公共事务属地管理、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新财政体制。一是市级财政积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切实帮扶后发地区,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年佛山市转移支付各区财政资金7.1亿元,其中属于体制下划资金3.75亿元。二是通过合理调整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实行“财随事转”,进一步理顺了市与区的事权和财权,适当筹集全市性建设和社会管理资金,增强市政府宏观调控与协调区域发展的能力。

【努力构建公共财政,财政改革取得新进展】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以开拓创新精神,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一是把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相结合,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佛山市推广南海区绩效预算改革经验,从2007年起对市级单位下年度财政资金支出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项目和跨年度项目的资金一律进行项目绩效预算,将评价结果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同时,先后在各区开展绩效预算试点工作,资金安排逐步体现绩效优先和使用效益。二是以部门预算为抓手,突出抓好细化预算编制。市、区两级在518个部门共862个单位按新科目编制了部门预算,扩大了预算编制的覆盖范围,并首次在市级2008年预算编制中试行专项资金支出封套定额包干,明确预算单位的责任。三水区还在全省率先推行“公众参与式”预算,邀请区人大、政协和当地企业代表参与预算评审,增强部门预算透明度。三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从源头上确保资金安全。全市全年637个单位(其中市级151个,区级486个)纳入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同时,进一步整合预算指标管理系统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时监控预算资金,确保资金安全。四是推进资产清查、管理工作。对全市镇以上755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清查,摸清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情况,并积极试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探索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五是“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制度、社保基金管理等改革有新突破。实现五区土地出让收入直缴国库,支出通过基金预算安排,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试行协议定点采购项目的网上采购,扩大采购项目的范围,全年全市完成政府采购预算28.22亿元,实际采购金额25.42亿元,节约资金2.8亿元,资金节约率为9.91%;从7月1日起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市统筹,同时建立全市生育保险基金,实现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社保险种的市级统筹。
【强化财政监督管理,促进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为着眼点,建立健全财政监督管理机制。一是从内部监督入手。推广和深化禅城区财政循环监督体系,层层落实,层级推进,实现财政监督工作动态化。二是从接受外部监督入手。进一步完善财政和人大、审计联网的财政业务查询监督系统,使人大和审计部门可以在线实时监控预算单位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发生的每一笔财政资金,极大地增加了财政资金的透明度。三是从财政对外监管入手。落实派驻财务总监制度,对重大工程和500万元以上财政投资项目派驻财务总监,在资金管理上实行财务总监与建设单位联签制度,把好工程款支出关。加大对财政性投资基建工程预结算编审工作力度,全年全市完成基建工程编审额47.5亿元,其中送审额35.4亿元,核减不合理费用3.54亿元,核减率为10%。积极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加强对会计中介机构的管理,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严厉打击做假帐行为,维护财经秩序。    (许汉楚)返回


国税系统
【综述】 2007年,在省国税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佛山市国税系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以进一步推进“四个统一规范”为主线,深入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进和谐国税、法治税务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全市国税系统共组织税收收入346.9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增收70.46亿元,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剔除海关代征税和免抵调库后,组织的国内税收直接收入215.97亿元,增长23.4%,完成省局下达年度计划的112%。此外,全系统办理出口产品退税153.47亿元,比上年增加28.78亿元,增长23.08%,有力地促进了佛山市经济的发展。

【法治税务进程明显加快】 一是执法检查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制定了《税收保全措施实施办法(试行)》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实施办法(试行)》,修订了《基层税务分局对纳税人税务违法行为的处罚办法》,进一步规范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积极开展政策反馈报告工作,加强了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建立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促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日常化、制度化;全系统的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全面加强。二是充分发挥税务稽查在促进依法治税、整顿规范税收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以查促收”、“以查促管”。重点对利用发票进行偷、骗税的违法犯罪活动,对利用做假帐、两套帐和帐外经营等手段进行偷税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实施了税务稽查,全系统共查处案件1750宗,结案205宗,查补税款5610.44 万元,入库6568.9万元。开展了对房地产业及建筑安装业、食品药品生产加工业、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等三个项目,中国银行、中国石化两大企业的税收专项检查,查补增值税76.25万元,调增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4431.48万元,查补企业所得税1462.39万元。认真搞好涉税举报及金税协查工作,进一步整顿和规范了税收秩序。

【征管质效全面提高】 加强了纳税人户籍的静态管理与动态监控,有针对性地抓好对登记漏管户、企业所得税漏管户的跟踪管理。加强了个体工商户管理,进一步完善“电脑核定定额”工作,开展了个体工商户税务登记清理工作。完成了《佛山市金税工程操作规程》的修订工作;修订了佛山市废旧物资经营业务增值税管理办法。统一了污水处理环节的增值税政策的执行、出口企业视同内销征税办法的执行、残疾人税收优惠新政策的执行、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增值税征收管理办法的执行等,进一步加强了增值税税收的管理,堵塞税收征管漏洞。税收管理员制度全面落实。全系统对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进行了更广泛深入的实践与探索,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税收管理员工作经验,开发和推广了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以信息化手段规范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推动了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深入实施。

【纳税评估成效明显】 加大对全系统各行业、各税种纳税评估的统筹力度,出台了《关于统筹协调纳税评估工作的方案》,统一下发流转税、所得税、涉外所得税的评估计划、重点内容,形成了评估工作合力。纳税评估卓有成效。对建筑陶瓷、房地产、铝型材行业、不锈钢、布匹行业、家电、沥青企业、家具、机械设备等行业开展纳税评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重点评估了79户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共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32亿元,补缴企业所得税6991万元;经纳税评估,126户建筑陶瓷生产企业补申报,补申报的销售收入11.41 亿元,调增销项税金1.94亿元。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纳税评估实现从单税种纳税评估到多税种联合纳税评估,从小范围纳税评估到行业性纳税评估,并在强化税源监控、提高征管质效、公平税负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纳税服务进一步优化】 制定了纳税服务承诺制度,落实办税服务厅服务规范,全面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和质量。推出了便民减负措施,设置咨询服务台、启用排队机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全面推广“网上办税”,全市3.1万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已基本开通了“网上办税”业务;“网上抄税”也在南海区局试点;积极推行了企业所得税电子申报软件和电话申报系统,全市共有1.35万户查帐征收企业使用电子申报系统。充分发挥门户网站的作用。网站及时更新,内容丰富、应用简便,受到了纳税人的广泛欢迎。加强“12366”纳税服务热线管理,全年共接听电话咨询14.32万人次。  (张进)返回

地方税收
【综述】  2007年,佛山市各级地税部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巩固、完善、优化、提高”八字方针,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积极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大力推进依法治税,着力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和作风建设,圆满完成了各项税收工作任务。全市地税部门共组织地方税费收入26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81.3亿元,同比增长20.2%,增收 30.5亿元;社保费收入71.4亿元,同比增长25.1%,增收14.3亿元;其他规费收入12.3亿元。

【强化税源控管】 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税源调查和各项政策性专题调研,以工业园区、交通建设和房地产项目为调查重点,结合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相关税收政策调整,摸清税源增减变动情况,建立税源数据库。按照“抓大控中规范小”的工作思路,完善税源分类管理机制,分析研究重点行业和税源大户的发展状况,查找征管薄弱环节,堵塞征管漏洞,健全分税种、分税目、分行业、分地区的动态税源监控机制,做好收入形势预测,把握组织收入工作主动权。高度重视社保费征缴工作,实行社保费与税收“同征、同管、同查”,不断提高征缴率,消除参保“盲区”。

【狠抓征管质效】 按照“依托技术,流程导向,重点突破,提升效率”的工作思路,着力开展征管业务流程重组,收集和分析基层税务人员和纳税人反映比较集中的涉税问题,侧重对征纳交互型业务进行优化重组。继续完善协税护税网络,进一步加强与国税、工商等部门的信息数据交换,将新办、变更、迁移、注销户统一纳入日常监控范围,联手打击无证经营行为,减少税款流失。基层征收单位开设咨询专线和申报专窗,积极做好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工作。

【打造信息化应用平台】 做好“大集中”征管软件及外围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完善税收管理员平台功能。部署纳税评估系统推广应用工作,针对房地产、建筑、旅店和餐饮业开展纳税评估,取得明显成效。开发全市统一的代征管理系统,并对部分模块进行成功测试,该系统将解决以往各代征业务系统各自为政、数据无法共享的问题,实现税务机关实时在线监督检查,保障代征票款安全。积极配合省局推进税收分析系统、多渠道办税系统、执法责任制考核系统、广东地税在线培训系统的应用,把数据管税理念向税收工作各个领域延伸。整合内外信息资源,加强外联系统的开发维护,实现与相关政府部门的网络联通。

【严格依法治税】 全面推行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系统,实现对行政执法的在线监控,有效规范了执法行为,全市系统税收执法过错数大幅下降。通过组织开展对房地产开发、建筑安装、石油石化、金融保险等重点行业以及高收入阶层个人所得税的专项检查,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稽查部门狠抓各种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采取查封、拍卖等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清理欠税钉子户,全年共清理欠税2752 万元。据统计,全年共重点检查136户,查补税款、加收滞纳金、罚款合计2227万元。

【优化纳税服务】 坚持“为纳税人服务”的宗旨,认真落实12366纳税服务热线限时答复、首问责任、“一次性告知”和“一次性办结”等服务制度,健全网上办税工作机制,通过税企座谈会、税收政策辅导会、印发宣传资料、手机短信提示、网站宣传和网上咨询等多种服务形式,以及佛山电台 “民生直通车”节目,与广大纳税人形成良好互动。在全国第16个税收宣传月中,围绕“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和谐社会”主题,以新出台的税收政策法规为宣传重点,不断创新方式,举办了送税法进校园、入农村、到企业等大型宣传活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民政福利企业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切实抓好营业税起征点提高等税收政策的落实,让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纳税人,促进佛山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开展以“三服务一促进”为主要内容的排头兵实践活动。加强各级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创建“团结、廉洁、开拓”三好班子,落实民主集中制,促进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狠抓税务人员教育培训,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分级分类开展一系列岗位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如在国家税务总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举办税收法制培训班,组织党务和政工人员赴中央党校进行培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干部职工中开展佛山人精神大讨论、举办“廉政书画沙龙”、“佛山地税新风采”摄影比赛、“迎新春”游园会等,进一步推动地税文化建设,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